新事通訊 第14期

新事通訊  之 由輔助原則走向整体和諧的社會...
由輔助原則走向整体和諧的社會.....   
        最近,台灣社會所發生的現象,有些令人怵目驚心,使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社會?為什麼幾千年來素以禮儀之邦,高尚文化稱著的中國人,現今一下子全變了呢?雖然,我們不否認社會中無數善良的人士,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努力生活,為著台灣社會的和平進步而奉獻自己,但是,每遇悲慘社會事件,百姓慷慨救濟或大聲疾呼,為什麼在多數善良百姓中,少數惡徒卻影響社會如此巨大呢?

        當我們面對社會的負面現象而感到無力時,天主教會指出一項原則,協助平衡個体與社會間的權利與義務。有史以來,個体與社會間的平衡很難掌握,從人性尊嚴來說,個体與社會的價值應屬同等。因為,社會有義務謀求個人的福利,推動個人的自我實現。而個人也有義務支持社會的發展與成長,兩者相互輔助稱為「輔助原則」。

        「輔助原則」一方面是上級對下級工作人員的管理及支持原則。執政者尊重個人的職份及能力不加干涉,只有在必要時或下屬工作人員能力不足時才予以協助,並給予下面幾種層面上的協助:(一)在經濟生活上:提供工人的工作及公道的待遇,不把他們視為生產工具,使他們樂於工作。(二)在社會生活上:支援、補助家庭体係的不足,健全家庭倫理, 推動社會發展。(三)在政治生活上:高層級團体、人員有秩序地管理社會,維繫社會安全。(四)在文化生活上:提供所有人公平得到教育、欣賞藝術、享受文明的成果、發揮潛能的機會。(五) 在宗教生活上尊重、支持、鼓勵、保護地方性的教會生活,必要時給予所需的協助。

        輔助原則也有從下而上的結構,也就是低層級的老百姓或團体:(一) 在經濟生活上:有責任發揮專長,努力工作,守法繳稅,貢獻社會,造福眾生。(二) 在社會生活上:修身、齊家並主動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注重公共利益。(三)在政治生活上,人民有責任關懷政治,參與及監督政府。(四)在文化上:人人都能參與、從事藝術創作,充實精神生活。(五)在宗教生活上:人民有權利積極活潑地選擇及表達信仰,貢獻所屬教會。

        1971年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在羅馬召開,首次討論了有關當今世界的社會正義問題。因為天主教願意把福音的光帶到人類社會,以達到改變人心,框正社會風範。主教們認為:『為正義奮鬥,一同參與改善世界,在我們看來是宣揚福音的建設性活動。』台灣社會的問題,包含個人「心靈」的問題,心靈若不改革,所有的貪婪、殘酷、自私仍然存在;但也包含社會体制的弊端,因而眾多善良的心靈無法產生善的動力及效果。改善社會需要全國人民與政府一起努力,從五0四、五一八的遊行,我們看到了人民尋求善的渴望及面對惡質体制的悲憤和怒吼,到了六月一日,天主教台北教區「家庭有愛,社會平安」的遊行活動,似乎只特別注重「齊家、治國」一面,也就是強調家庭對社會的重要性一面。由此看來,愈來愈多的人感覺到「天主教會一定要站出來,實行先知性的使命。」教會還需先知性地指出上層級的責任:在社會制度上革新。

從印尼霾害的啟示-走向一個良心責任的生態體系
       近日來,印尼因為森林大火所引發的霾害,其肆虐的威力,不但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汶來、新加坡、泰國以及菲律賓等東協各國的空氣品質,甚至造成這些國家的生態環境的迫害,需要長時間得復原甚至永難回復。我們看到,這場霾害本來只源引印尼境內加里曼丹、蘇門達臘及新幾內亞的森林大火。但在失控的狀況下,卻一發不可收拾的造成鄰近數國無不蒙受其害。由此可見有關環境生態的問題其實是沒有國界的,國際間的互助合作也成為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今日世界,人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可以說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引起國際間的大災難。我們應以更大的悲憫之心,來面對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動物、植物以及人類生命。前些日子,新象文教基金會申請引進美國環球馬戲團來台表演,引起動物保育團體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釋昭惠法師及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的抗議。的確,天主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它們生長在天主安排的生態體系中,和平共處。可是當今世界的人類,卻以自私的心,破壞了一切。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對生態環境不負責任的態度,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人類剝削自然資源,或對自然資源破壞、污染的行為、不僅是自身要受到懲罰;甚至也將連累到後代的子子孫孫。今日的台灣,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除了面對大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之外,每下一次雨,刮次颱風,要承受多少山區水土流失,房屋倒塌外。大量的化學工廠、火力發電廠燃燒爐所產生的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所形成的酸雨、以腐蝕破壞了建築物及河流。大氣層亦因人工化學物質,破壞了地球臭氧層的生態系統。最後,國際間面對此次印尼的霾害,應積極的投入救援,及建立地球村共同責任理念,是刻不容緩的行動。主管工業者這種只要工商發展,不問換保安全,更是無法提出有效制止環境問題的改善與管制。

       1992年6月,『台灣生界與生活品質』研究小組的研究報告中很明顯的看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受教育對環境品質的知覺, 其他層面強烈。1991年受訪者一方面表示對整的地球的還;另一方面更感覺到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見待人漸漸學會,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品質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生態環境的問題上,可分為三個關聯層次:(一)意識到問題。(二)了解到問題的始末。(三)解決問題的行動。在台灣受訪者已經明顯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問題很嚴重。氮並不一定表示受訪者對問題有足夠的了解以及付諸實際的行動,所以我應將此問題放在個人的良心與責任上。

        九○年代是教會對生態覺醒的成熟期,不只是倫理神學家們的著書立言,討論人對四周環境的責任,甚至一些教會官方重要的文獻,也憂心的呼籲生態危機的嚴重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0年『世界和平文告』中強調:工業與農業方面的應用,已經產生長期有害的結果;我們不能只顧經濟制度的領域,而對這有害後代子孫福祉的事實,不給予應有的重視。『世界宗教會議』與會者,在最後的宣言中亦表示:我們必須為我們做的一切負起個人及團體的責任,因為我們所有的決定、行動或不行動,都會對環境有所影響。因此,確保一個均衡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聯合各個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學校教育機構及善心人士,一起來面對提升台灣的生態環境,因為我們同住在一個地球村上。

不要把我當作外人

Don't call me a stranger      洪媽益 譯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需要能夠與人溝通,
                           特別在語言不管用的時候。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需要能感覺舒服自在,
                                  特別在我孤獨寂寞而內心冷清的時候。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們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
                            只因為我的故鄉不是我「寄夢之地」。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的護照顏色雖然和你的不一樣,
                                    但我身上流的血是一樣地紅。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所講的語言聽起來雖然不同,
                           但它表達同樣豐富的情感。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在你的國家裡賣命地工作與奮鬥,
                                     與你一樣地流著汗。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是你的朋友,
                                  但你卻還不認識我。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我們雖然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正義與和平,
                                         但我們所信仰的上主是同一位。
                                       不要把我當作外國人:
                                     是的,我雖然只是暫時寄居在此地,
                                  但我們都是信仰同一位上主。

讓我們一起手牽手,同心合意,不再彼此把對方當作外人看待。

 

不要把我當作外人

從這些現象實況,我該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己生活簡單,使更多的人簡單活下去!

 

企業回饋、造福原住民
——訪明志工專談原住民職訓計劃

採訪/胡玉麗
撰文/趙英珠

引 言

        面對強烈市場競爭、職業技能競爭,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很擔心原住民在此波濤下會被淘汰,因此,今年到許多原住民團體辦講習活動,協助原住民調整工作態度、強化參加高技能、知識訓練的動機,以期原住民在就業結構中轉向高技能層次。一些專家評估,肯定台塑} 原住民職業訓練方案~ 的成就,在短期內就能激發原住民的工作動機,使原住民能除掉及控制生活不良習慣。因而,引起我們的好奇,想要多了解他們的訓練方式,藉此專訪讓更多企業主能吸取經驗,以有效協助原住民就業。

        在明志工專的人事室,我們看到了四位誠摯、熱忱的年輕主管:實習就業輔導室主任方德明;實習就業輔導室組員陳季岩;人事室主任林中和以及陪伴原住民學員們生活、受訓、成長的機械工程科賽夏族的原住民戴明春老師。

 

緣 起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構想,究竟是什麼理念成就了這個構想呢?明志工專人事室林中和主任為我們說明了這個理念的起緣。

        『我們董事長抱持著回饋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因而交待我們承辦。剛開始時我們和勞委會職訓局合作,舉辦原住民職能訓練班,主要為協助原住民青年取得一技之長。我們開辦了兩個班:工業配線班三十名;電銲班三十名。訓練期間除了免學雜費,提供勞保外,更有每人每月津貼一萬五千元的生活費。』

        當我們問及訓練班的成果,實習就業輔導室組員陳季岩先生表示:『兩班結訓都已發到六輕去工作,成果相當不錯,甚至有人將全家搬到六輕宿舍,好好做這份安定的工作。』

        聽了陳先生的話,讓我們感到社會上各機構、公司從不同角度,創造就業機會。 『訓練班結束後,我們想要更進一步的訓練原住民青年。於是招考五十名原住民青年學生,雖然說只錄取五十名,卻來了200多名的學生報考,令人有遺珠之憾。今年我們就擴大招考350名學生,其中300名高中部,50名五專部,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原住民青年,取得就業、就學的機會。』當我們詢問原住民如何支付高中或五專的學雜費時,就業輔導室的方德明主任告訴我們:『求學過程一切學雜費、實習費、宿舍費完全是免費的,學生畢業後由學校輔導就業或自行就業完全不受約束。』林中和主任也表示:『校園中花費了五億元蓋了一棟大樓,完全為原住民而蓋的,其中有教室、有宿舍也有實習工廠,計劃明年可以完工,供原住民學生使用。』台塑公司為原住民青年全方位的技能訓練,做整體的生涯規劃,使有心向上的青年,走出一條光亮的路來。

 

生活習慣的培養

一般社會人士的看法,原住民的個性比較喜歡自由,不易受拘束。在工作上,常會有不容易控制的狀況產生。當我們詢問與原住民一起受訓、成長與生活的賽夏族原住民老師戴明春,戴老師表示:『那要在生活中不斷的諄諄善誘,原住民的特色是不能以打罵教育,那是行不通的。』

『當然這個諄諄善誘也不是立竿見影,有時也會遇到困難和瓶頸的。比如說放一個假回去,該回來的時間不回來。喝酒、吃檳榔等。』如此頭疼的問題戴春明老師究竟是如何解決的呢?

『我們還是諄諄善誘,告訴他們利害關係,在社會、在工廠如再發生會產生什麼結果。在實習時,請一天假扣三天工資,也扣年終獎金及考績,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身為原住民的戴老師也將自己奮鬥的歷程給學員分享。他認為:『身為原住民只要你認真,別人很快就會看到你;如果你不認真,別人也會很快看到你。所以,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選擇吧!』

結 語

台灣近年來對政治和經濟的狂熱追求下,生命的價值受到扭曲。不但生存的環境受到破壞,甚至連心靈也蒙受其害。台塑公司為原住民提供培訓技能及創造就業機會,一方面為台灣的原住民貢獻一份心力,另一方面對台塑本身也有利。我們期盼企業家都能承擔社會責任,為弱勢人士創造新天地。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和遲疑,台灣要有什麼樣的未來,就要看我們怎樣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