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概念推動漁工人權

文/李正新

2017年底,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鍾佳伶執行長,注意到海上移工的工作辛苦,有別於陸地上的移工,決定嘗試幫助這群海上移工走出困境。於是安排雙語同仁直接到漁港邊接觸外籍漁工,收集了許多港邊及船上的工作及生活狀況資訊,並將這些資訊彙整分析,找出造成困境的影響因素。在2019年,中心成立了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由李正新督導帶領,以主動積極接觸的方式,直接到第一線漁港邊服務外籍漁工。服務的主要模式採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以人為核心,利用生態系統理論,來解釋及檢視外籍漁工與雇主、仲介、船上同事、港邊漁工、社區居民、政府政策及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並選擇適當的處遇來改善這些關係,運用社會科學方法來制定策略,從使能(Enable)開始,到培力(Empower),讓漁工們學習如何運用目前法規所給予的權利保障,以及當下生態中,造成壓迫及不公平的現象,透過發聲來影響制度法規,改變壓迫的現象。督導同時運用社工的最適處遇,幫助外籍漁工走出被壓迫情境,或是面對處理被侵犯的權利。用改變打破積非成是的生態,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中工作及生活,嘗試改善外籍漁工在台的工作及生活需求困境。

大多數來台的外籍漁工來自印度尼西亞,其宗教信仰多為伊斯蘭教,因此被稱為穆斯林漁工。台灣社會對於伊斯蘭教較為陌生,其穆斯林生活信仰需求了解不足,常造成誤會與不理解。在服務歷程中,曾有穆斯林漁工向李督導告知,希望在漁港邊能有一處祈禱室,讓他們在工作休息時能通過祈禱獲得內心的安穩。由於漁業文化慣性,外籍漁工通常被迫居住在漁船中,當在海上作業時,因條件有限只能在工作中的漁船裡休息。但當漁船靠港後,他們仍被迫住在漁船上,這些船隻如同海上的船屋,與港邊在地主流的居住方式不同,外籍漁工的生活需求幾乎都在漁港邊及船艙裡完成,加上台灣在地的不理解,所以外籍漁工的生活中信仰需求,就難以在港邊有祈禱室來滿足。

於是李督導嘗試將外籍漁工的需求,轉達給漁業署及地方漁會管理單位,並開始訪查港邊閒置建築及空間,以現有閒置建築優先規劃,其次使用貨櫃屋的方式替代。除了祈禱室外,同時溝通在港邊,還需提供熱水的洗澡間、廁所及休閒空間,以滿足外籍漁工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讓他們不再局限於船艙內,而能在港邊陸地上,滿足生活中的部分需要。在2022年,台灣政府開始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計畫包括改善港邊岸上設施,把外籍漁工的信仰需求納入,設立港邊的祈禱室及相關空間。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督導李正新與漁工討論祈禱室的設立。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督導李正新訪視港邊祈禱室。

當政府在港邊提供空間後,接下來需面對的就是管理及使用的磨合。過去,港邊管理單位與外籍漁工的溝通,大多依賴漁工雇主的間接轉達,直接溝通經驗不足,主要因語言及文化認知差異所致。因此,新事成為管理單位與漁工使用族群的中間協調者,推動公共設施設備的使用及維護公共財的概念。初期,管理單位不理解漁工文化及語言,以及漁工族群尚未建立與管理單位的溝通管道,雙方都在摸索中找尋規則。管理單位希望空間有時間管控,擔心使用者或外人在內從事不正當活動,要求門禁時間依管理單位上下班時間。但穆斯林祈禱時間多在非上班時間,造成使用不便。因此,李督導向管理單位提出自主管理方式,讓漁工族群自行管理,管理單位提供設備維修及設施養護的適當協助,同時建立即時溝通網絡群組,李督導在中協助雙方溝通及學習,讓漁工族群及管理單位,有一個即時的有效溝通平台,協助雙方透過公共財的概念,共同面對港邊基本人權基礎設施的管理及使用維護需求。過程中,雖然有許多溝通上的誤解及衝突,但這些過程都建立起後來的信任,也讓雙方更能放心彼此的顧慮及期待。在空間的使用上,李督導一次又一次的與漁工溝通與參與,在過程中引導漁工能夠在空間的清潔及擺設上,能透過團體的討論及讓大家一起參與。並在需要協助的部分,向管理單位提出幫忙,透過溝通找尋可行的方式。漁工在空間的清潔及擺設上,除了能達到使用族群的需要,也讓管理單位能更放心交託自主管理。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督導李正新與漁工討論祈禱室的公共維護與布置。


▲漁港邊的祈禱室是漁工們的心靈港灣。

目前在台灣的許多漁港,無論是漁工人數多的大港,或是漁工人數少的小港,都能看見港邊祈禱室及其他空間設施的建設,一步步改變外籍漁工原有的壓迫生態。漁工們學習自主管理公共空間,透過負責來維護權利,地方管理單位學習面對公共財的管理,盡到在地政府的照顧責任,與使用族群友善互動,讓設施設備達到設立初衷。透過學習公共概念來管理使用港邊設施設備,使外籍漁工能夠更加順利安穩地使用,主管單位也更願意改變原有的生態。人權不只是口號,需要行動來改變;也不是上下的關係,而是一種友善互動,透過學習突破生態中的不適當,讓在台灣的移工得到平等對待。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4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