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活動

傳統文化新變化,原民青少年學編織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於6月12日安排了一堂文化編織課程,請了專業的瑪雅‧伍茂老師教導學生吊袋編織課程。老師把展示品給學生看時,每個學生都非常好奇,都在向老師提問:「老師這個是等下要做的嗎?」「老師這個有在賣嗎?多少錢?」「老師我等下可以做兩個嗎?老師我想做粉紅色的?」等等諸多問題在老師周圍迴盪。

粽夏感恩的心

在端午節的前夕,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基隆區漁會、基隆市社會處及基隆漁工職業工會,一同在八斗子漁港分享粽子給港內的漁工品嘗,特別尊重其宗教信仰,因此在粽子的餡部分,選用非肉食材,讓較多來自印尼穆斯林的外籍漁工,可以放心品嘗台灣文化美食 – 粽子。

多元學習,助他跳出命運的框架

上完多元課程中的舞蹈課,多多害羞地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會再有舞蹈課?」這是多多從上新事課後陪伴班以來第一次主動發問。 社工剛接觸多多時,他是個沈默的孩子。明明家中氣氛總是十分歡樂,親戚時常往來,家人也常常關心多多,但多多卻總是愛理不理的,放學後不喜歡回家,而是到處遊蕩,等家人們差不多睡了,才會回家洗澡睡覺。

培力之路,守望相助

台北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職災組社工透過資源服務連結,於113年5月25日在湯城園區-當代女紅,舉辦了一場職災勞工及家庭支持性團體活動。這次活動得以成功舉辦,得益於贊助單位:海安國際-三重工坊支持與協調。透過合作單位的協力,我們才能更有效地連結社區資源,讓職災勞工與家庭能夠安心參與活動。

知此知彼的跨文化照顧

台灣社會照顧長者的習慣,受到華人文化影響,照顧人力以家庭成員為主要來源,主要是因為華人孝道的固有思維是要親力親為。專家學者指出台灣社會自西元2018年開始轉為高齡社會,推估明年(2025)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也就是每五個人就有一位的年齡超過65歲。

新莊的生命詩篇:移工與台灣的新關係

在新北市新莊區,移工人口數約有十一萬人,輔大博物館所學生希望藉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展覽活動,讓更多人注意到,移工已然成為新莊在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韋珊督導,擔任這次策展講座的活動講師之一,並帶著雙語工作人員與移工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這段移工在台灣的生命旅程。

讓你安心工作的神隊友

莫先生是新北市一名接案的照顧服務員,他服務的對象是行動不便的長輩;常常需要協助他們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或抱起臥床的人,為他們翻身,換尿布,洗澡或是替他們採買生活用品....工作一陣子後莫先生下腹部開始疼痛並且次數變頻繁,休息後也沒有改善,一開始他向機構反應了自己的情況,希望能夠少接一些被照顧者無法自行站立的案子。然而,機構並沒有理會他的請求,反而要求他繼續原來的工作,也沒有減少他的接案數。

陪你撐起一片天

「非常感謝新事和公司陪我走過最傍惶無助的時刻,我以後會好好在這間店工作回報老闆的!來吃飯,我請客!」阿成熱情的邀請新事社工到他新工作的日本料理店用餐。

感恩文山扶輪社持續不斷幫助偏鄉的孩子們!

「謝謝叔叔阿姨們的愛心!我們保證會好好愛惜使用這些電腦的!」孩子們興奮地說。 電腦和網路已經成為所有人學習上不可或缺的必備工具,感謝文山扶輪社於2022年贈與新事竹東服務中心所辦的課輔班6台筆電及2台投影機,並於2024年5/6號又再度捐贈了5台筆電,讓原住民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品質及環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