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工作不僅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更是構築人生節奏與自我認同的重要元素。然而,突如其來的職業災害卻可能瞬間打斷這樣的日常。所謂職災,是指勞工在工作期間或工作場所中發生的意外事故、傷害或疾病,導致他們被迫離開工作崗位。
我們必須認知到,職業災害並非只是個人的不幸,而是一項影響整體社會的嚴重議題。根據台灣勞動部2023年統計資料,當年度因職災死亡的人數為300人。若以全台約2,336萬人口來看,這個數字或許看似不高,但我們能否保證自己、家人或身邊的人永遠不會與職災有所牽連?事實上,沒有人是例外。
職災不只對個人造成影響,它的連鎖效應往往動搖整個家庭的生活基礎。傷殘、失業、收入中斷,可能迅速導致家庭陷入貧困。而死亡或重傷更會增加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長期下來也將加劇社會與地區的不平等。
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職災事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卻源於未配戴安全裝備、缺乏現場教育訓練、過度勞動等結構性問題。這些並非單純的個人疏忽或運氣不好,而是制度缺失與社會忽視的結果。
因此,職災問題不僅關乎個人命運,更牽涉到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而在事故發生後的復原與重返職場,也不應再只是個人獨自承擔的責任,而是我們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專注聆聽就業資源講座的參與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於2025年7月4日,在五股職業訓練場與創客基地舉辦了一場特別活動,邀請6位曾經歷職業災害的勞工與其家庭成員參與。本次活動不僅止於提供就業資訊,更著重於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與實作,透過行動重新建立與社會的連結。
當天的行程由新北產業園區站集合出發,上午在職訓中心參與了數位圖像班的實作體驗,實際動手設計並製作徽章。這不僅是技能的學習,更是一段透過親手創作重拾成就感與創造力的時光。
▲參與 AI 輔助設計體驗活動的現場
隨後進行的「就業資源小學堂」中,參與者根據自身狀況接觸到實用的資訊與資源,進而重新看見自己的可能性。特別是一對參與活動的夫妻,在參觀職訓中心後對水電配線技術員課程產生濃厚興趣,並開始積極思考是否實際報名參加。這樣的轉變,不僅是職涯探索的一部分,更是在生命轉折點上接受新可能的重要時刻。
下午的行程則來到創客基地,參與者實際體驗了3D列印、馬克杯設計等創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嘗試重新連結與過往經歷的自己,並展開對未來職涯的新想像。透過雙手創造作品的過程,不只是學習新技能,更喚起了內在的自信與前行的動力,也讓他們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重新出發。
▲動手製作專屬馬克杯的現場
此次活動讓參與者重新看見自己,成為重建日常與人際關係的起點。對於那些曾經離開職場的人來說,這是一段重新尋找社會立足點、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復原與轉變可能性的旅程。這個方案以人的潛能為核心,不僅陪伴他們專注於「現在能做的事」,也一起想像「未來有可能做到的事」,成為一場實踐性的支持行動。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始終以尊重當事人的經驗為前提,致力於陪伴其邁向生活復原與社會再連結的過程。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提供實質資源與穩定的心理、社會支持,協助經歷職業災害的人們在新的環境中重新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
一個小小的體驗,也能帶來轉變;而這份轉變,正是恢復日常生活的力量。我們會繼續陪伴每一位走在這條復原之路上的人,一起走下去。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致力於關懷職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戮力促進資源分享的共好社會,幫助社會上受到剝削、不公正對待的弱小族群,邀請您一起成為他們的守護者,您的捐款將幫助這些無能為力的人走出困境、獲得權益援助,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