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港邊的外籍漁夫

早上九點來到八斗子漁港,由於好天氣許多船都出港捕魚,所以,港邊僅有少數幾位外籍漁工正在修補魚網。

過沒多久一輛遊覽車,早上六點從台中出發,帶著清水高中的學生來到漁港,新事今天是要為這些高中生在港邊進行生命教育,讓這群高中生能夠直接透過眼睛及耳朵,來看見、聽見外籍漁工的工作及生活環境,並嘗試與外籍漁工直接互動,揭開他們心中海洋捕撈業的神秘面紗。

台灣人愛吃海鮮,但我們與漁工的距離遙遠,明明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卻鮮少關心在海上捕撈魚群的漁工,更別說是外籍漁工;新事正新督導一邊解說港邊生態,一邊告訴學生漁工在台灣生活工作的弱勢處境,聽到了從來沒想過的狀況,有些漁工說著雇主都會給予應有的休息時間,那些時間卻不是拿來休息喘氣,而是在陸地上修補漁網,這與我們一般認知的休息時間有相當大的差異,漁工們卻習以為常,若是不問,便不會知道他們的工作樣貌,若是不說,他們也不會知道這之中哪裡有問題。

漁工們在船上工作環境相當簡陋,當你在搖搖晃晃的船隻上待久了,返回陸地上反而會不適應,若是有洗澡等整潔需求怎麼辦?只能夠在甲板上完成這些事,但是港邊人來人往,一點隱私都沒有,但他們也只能這麼做,因為並沒有完善的設備讓他們去做這件事。

漁船上的工作是相當高勞動力與危險的,在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之下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受傷的漁工們並不是覺得無所謂,也不是自己身強體壯,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尋求幫助,也害怕雇主不讓他們繼續工作,減少收入。

隨後,我們進入港邊的穆斯林祈禱室稍作休息,沒想到這也是得來不易的祈禱室,在管理的過程中,不斷被質疑穆斯林的漁工們是否注重環境整潔以及妥善使用。

台灣是一個有多元宗教的國家,宗教信仰在每個人心裡都有特殊的地位,會去捍衛去尊重,但怎麼會因為他們是東南亞移工,而質疑其對於祈禱室的環境維持呢?

學生們環顧四周讚嘆整齊乾淨,或許這就是孩子們與大人之間的差異,孩子總是能用最純粹的心去欣賞一切;幾位穆斯林外籍漁工進入祈禱室一同參與,其中幾位漁工馬上又站起來走出去搬了一箱水進來分給在場的所有人,透過互動式的問與答,迅速地拉近學生與漁工的距離,結束後開心的自拍,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一場體驗。

  

記得早上一進入漁港時,我就忍不住喊了一聲:真的好冷!新事正新督導隨即表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在祈禱室進行活動時,我觀察現場學生與漁工們的服裝打扮,台灣人個個包得緊緊的,來自東南亞熱帶國家的漁工們衣著卻相對單薄,如果是一般走在路上我一定會在心裡佩服他們的不怕冷,但實際走訪之後才了解到是因為資源缺乏的關係,他們只能夠穿著單薄的衣服在船隻上工作。

最後的活動環節,輪到學生向漁工提問,其中一題為是否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到台灣從事漁工行業?答案是肯定的,在母國的薪資待遇折合台幣只有八千塊,而在台灣則是兩萬六千元,其中值得反思的是,薪資上的確有相當大的差異,可是為什麼在台灣卻很難得到基本的尊重跟權益?

漁工在台灣的生活,想要在餐桌上用餐、在浴室盥洗如廁、安穩的睡在床上都有如天方夜譚;

學生詢問漁工,有什麼想向台灣人發問、想說的嗎?

漁工們的回答我聽了覺得很心酸,他們希望台灣人能夠尊重他們,和以前相比已經改善很多了,台灣人對移工還是會有刻板印象,喜歡喝酒、留長髮不乾淨整潔,因而排斥或是恐懼他們,不同國籍的移工文化都不一樣,唯一的共通點就是認份,雇主吩咐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先考慮合理與否,而是去做就對了,船長或雇主有時會告訴他們如果漁獲豐盛會給予獎金,美其名是互相,實際上卻是在剝削。

透過今天的活動,希望能夠反思自己擁有的是什麼,各國移工們缺少的是什麼,我們能夠給予什麼樣的幫助,台灣總自豪最美的風景是人,可是在移工的身上卻很難看到所謂的尊重友善與包容,並非所有的台灣人都對移工有偏見歧視,僅有透過向政府、大眾倡議,讓大眾看到移工們的弱勢,進而改善各方面的環境。

感謝 財團法人萬海航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的捐助,讓我們能夠推展外籍漁工的行動關懷服務與培力訓練,發展自信心,增強適應力,並培力志工在助人的能力有所提升,【讓愛閃耀】讓他們的生命影響生命,成為有力的支持後盾。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4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