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真實的生活處境

  文/何暐熙

這次外展跟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去了十個漁港進行外展服務,在前進漁港途中,督導就有事先說,由於天氣好,漁船幾乎都會出港,漁工們就不容易接觸到。當下會覺得有點可惜,但還是很期待可以去看他們的環境,不過幸運的是去到第一個漁港就有遇到數名外籍漁工,當日天氣炎熱,漁工們坐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我們就帶著大毛巾發送給他們。

聽著督導關心他們最近的情況,談話中知道漁工們對於自己的權益認知比較薄弱,有因為不喜歡雇主而想要換雇主、或是不喜歡雇主有些肢體語言的表現、以及強迫儲蓄等,漁工們通常面對這些不會反抗,大多原因都是怕被遣返回國,進而忍氣吞聲這些不合理的對待。

當中也有好奇如何申請中階技術人才,以及是否能轉行做非漁工等陸地上的職業,督導因此跟漁工說明與分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態環境出現,並進行培訓提升漁工自主權益、法律規範認知、面對不喜歡雇主的肢體行為時該如何說出自己的感受。

藉者這次外展去漁港,真實的了解到漁工們工作及生活型態,算是讓我大開眼界,我理解他們工作在船上,但當我聽到他們連住都在船上的當下,內心充滿疑問,第一個直觀想法,這是捕漁船耶,睡覺環境是乾淨的嗎?有盥洗室嗎?

真實去的時候確實沒有盥洗室,甚至炎熱的夏天看到漁工為了消暑,紛紛出來找陰涼處乘涼,不然大多都是裸著上半身消暑,不經讓我想了一下,我們這些有家者,如果天氣炎熱,理所當然還是可以待在家裡,依靠冷氣、電扇等家用電器消暑,但對漁工們來說船目前就是他們的居住地,而捕魚的船要拿來作為人的居住地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相對不友善的環境。

家基本要具備什麼?我的想法是廁所含盥洗室且需要有冷、熱水。

當我們日常生活理所當然的一切,拿來套入漁工們的生活型態確是這麼的難能可貴,我們同樣都是人,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擁有這些?這是個很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印象深刻的是,今日有位外籍漁工表示他在自己的國家也是漁工,但在他的國家就算是漁工,漁船靠岸後工作結束,也都回到港邊簡易式的木屋宿舍,休息、洗澡及睡覺都在有屋簷的空間,為什麼在這裡卻沒有?

我想他這句話算是所有漁工的真實心聲,也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他們的需求,就是一個簡單的陸地生活環境,像宿舍、廁所、盥洗室;可能大家會想,竟然自己國家工作環境比較好,為什麼要過來,其實很簡單,這都有原因的,就是薪資比較高,當一個人面對相同的工作選擇時,肯定會選擇去所得較高的地方上班,因此當你薪資多另一邊幾倍,會理所當然的承受較差的環境。像是漁工們都直接在船邊只穿著一件內褲,在完全沒有遮蔽物的狀況下洗澡,一開始漁工們可能也不習慣,但沒辦法,長久下來他們就演變成習以為常了。

這時社工員的工作,就是提升漁工們對於自己人格尊嚴、自主權益的認知,當他們懂得在意自己的感受時,也就會知道自己的需求並向外訴求。

其實,住處、廁所、盥洗室、祈禱室,在一般人眼中都是日常生活無所不缺,但他們卻需要透過訴求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很開心的是他們的訴求有漸漸被注意到了,今日去的漁港中有幾個漁港已經有廁所及盥洗室了,這也代表漁工也越來越被受關注,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漁工們的工作生活型態,真實的近距離的接觸他們,也讓我更加了解他們,打開我的新視野,這世上還有這一群人需要我們去關注及幫助。

感謝 財團法人萬海航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的捐助,讓我們能夠推展外籍漁工的行動關懷服務與培力訓練,發展自信心,增強適應力,並培力志工在助人的能力有所提升,【讓愛閃耀】讓他們的生命影響生命,成為有力的支持後盾。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4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