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圖文/呂宇迪
烈陽下,我們與督導正在漁港邊討論外籍漁工的生活情況。講解聲在海風中飄盪,而我的目光,卻被一旁兩位剛下船的漁工吸引。他們坐在布滿垃圾及破網的地面、靠著柱子短暫交談,偶爾倚在老闆的貨車邊說笑,汗水未乾,笑容卻難得浮現在臉上。這並非什麼值得特別記錄的大事——短短十幾分鐘的休息,幾句閒話家常,然後又回到悶熱的船艙,繼續搬運沉重的漁獲。
但那一刻,卻在我心中掀起了強烈的漣漪。同樣是在這片屋簷下,我們是因為烈日當空,才短暫停留於此;他們,卻是因為工作繁重且船隻就是他們的生活所在,被迫配著嘈雜的馬達聲聊天,抽一支和著刺鼻柴油味的煙來忘卻疲勞。他們的「社交空間」,就是漁港邊一角污濁的陰影。他們的「談天時光」,只能穿插在下一趟苦力工作之前。
我認為人是群體性的生物,交流與連結是我們維持心理健康的方式。但對許多漁工來說,這樣基本的需求幾乎成了奢侈。他們沒有安靜整潔的休息空間,缺乏可以真正放鬆、說出心聲的地方。更多時候,他們只能在汗流浹背的間隙中,用短短幾句話與同鄉同伴互相取暖。
而當他們再次站起身、重返甲板,我們卻已走回冷氣全開的車內,繼續我們的行程。那一刻的對比,無聲卻殘酷。
漁工因為工作需求,需要長時間的待在船上,在關注他們勞動條件的同時,我們是否遺忘了,這些離鄉背井、語言不通的移工們,也同樣需要滿足心理需求?需要一個可以好好說話的空間、一個能讓他們喘息與交流的角落?
若不是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督導提醒我們用心觀察這群勞動者的日常,我恐怕也會忽略這些看似瑣碎卻意義深遠的生活片段。正因為有了提前的關注,我才開始看見那些過去從未察覺的細節——在烈日下修補漁網的身影、桅杆間飄揚的衣物、生活雜物擁擠堆疊的模樣。這些畫面,真實而沉重。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漁港已陸續設置盥洗室、祈禱空間等設施,試圖改善漁工的生活品質。但在心理健康的層面,雇主與主管機關的關注仍極為有限。身處異鄉、語言不通,他們的孤獨與壓力,往往無從言說,也無處釋放。
我們不該只看到他們身上滴下的汗,也該聽見他們說不出口的孤單。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