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他們,我們還能做什麼?

圖文/朴圓

近日,新事實習生前往基隆港,實地觀察了在當地從事漁業工作的外籍勞工的日常生活。他們大多數的日常起居皆在船上解決,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工作環境,全都侷限於船內。例如,他們在船柱上綁繩子,自行設置晾衣空間;船身剝落的油漆也是自行重新粉刷,過程中卻未見任何口罩或防護設備的使用。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在攀爬至高處工作時,沒有任何安全裝置保護身體,只是徒手抓著欄杆作業;部分大型漁船上,救生衣或救生圈等基本安全設施也相對稀少。

此外,船艙內部空間比外觀所見更加狹窄。他們在那樣的環境中煮飯、洗碗,衛生條件顯然不理想。這些觀察結果不僅反映出惡劣的工作條件,更凸顯了這些勞工在生活與安全上面臨的基本人權問題。

目前台灣約有七十萬名外籍勞工,主要從事我們常稱之為「3D」(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Hard work)的行業。然而,這些勞工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與資訊不對等,往往在權益受損時無法有效發聲。多數人是透過仲介引薦來台工作,並不清楚台灣的勞動法規與工資制度。部分雇主將外籍勞工視為廉價勞力,甚至以暴力或非人道的方式對待他們。我們曾遇到一位漁工,他長達三、四年未領到薪資,護照與居留證也被雇主扣押。這種以控制身份證件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明顯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第五條「中華民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則。


▲ 進行現場會談的社會工作者

另一位案例是來台工作超過十年的A女士,原在家庭中擔任看護。當其照顧對象過世後,她試圖轉換雇主,但舊雇主卻將她通報為「失聯移工」。這對她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因為一旦被判定為失聯,將面臨勞動許可被取消,甚至被遣返出境的風險。其實她並未失聯,一直與舊雇主保持聯繫並報備位置,只是因語言能力有限,無法清楚陳述自身情況。

在此情況下,我們機構社工介入。我們在現場目睹社工與她進行一對一會談,傾聽她的困境,並協助連結資源。社工以A女士的母語向她解釋當前的法律處境與可能的選項,並與勞動部、移民署、警政機關與地方政府協調聯繫,確保她的聲音能被正確傳達。針對她因語言障礙而無法表達的部分,社工主動介入說明,擔任跨部門與當事人之間的橋梁。這樣的案例凸顯出社工不僅僅是提供情感支持與傾聽的角色,更是「資源連結者」,協助個案跨越制度與文化的障礙,重新找到社會立足點的關鍵角色。

目前A女士已在機構的協助下陳述自己的狀況,並將情況正式反映給相關單位,但「失聯移工」的通報仍未撤銷。她仍需面對繁複的行政與法律程序,尚未完全擺脫遭遣返的風險,整體情況仍在等待進一步處理中。此刻,她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支持,才能繼續留在台灣,實踐她想回母國擔任教師的夢想。

這些故事並非單一個案,而是社會必須共同正視的現象。外籍勞工不是局外人,而是與我們一同生活、共同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成員。他們的勞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我們也有責任確保他們的基本權益與尊嚴。當我們面對這些結構性不公時,應主動思考如何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目前台灣有約七十萬名外籍勞工,這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群體。他們肩負我們社會最辛苦的工作,卻經常處於最脆弱的位置。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外籍勞工的問題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課題。我們應該持續為他們的權利與尊嚴發聲,朝向一個更公平、更有包容力的社會前進

而這份努力,其實可以從我們每個人微小的行動開始。不論是關注、分享、志願服務,或是對於勞工權益團體的捐款支持,都是一種實際的參與。的一點心意,也許就能讓某個人不再獨自奮戰。


基隆港的漁業工作現場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