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不僅是數字,更是生活的安全網

曾經深入思考過金錢是什,以及的角色?」

字典上,金錢是表現事物價值、作為商品交換媒介以及累積財富的手段。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當我們工作時,便以工資的形式獲得報酬。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114年6月就業人口為1,161.7萬人。同時,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同年5月工業及服務業國內全職正職員工的平均總薪資為65,542元。單從數字來看,似乎許多人都能穩定獲得收入,但考慮到臺灣人口超過2,300萬,要說所有國民都能保有穩定收入並不容易。

特別是對於因嚴重職業災害而失去工作能力的職災勞工、需要退休後生活費的長者、以及必須照顧患病家人的照顧者來說,這個數字與現實相距甚遠。舉例來說,如果同時給予每人1,000元,不論是能準時領薪的人,或是下個月開始就沒有收入的人,意義完全不同。對於下月收入有保障的人來說,這筆錢能較無負擔地消費,但對於收入不穩的人而言,這金額則可能直接關乎生存。

因此,金錢的價值會因個人情況與環境而大不相同,對某些人而言,它甚至是支撐明天生活的迫切手段。因此,對於職災勞工、長者與有扶養家屬的人來說,不僅需要確保當下收入,更需要具體且可執行的未來規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8月11日邀請輔仁大學林桂碧老師,舉辦了《實踐我的金錢夢想》的課程活動。參與者包括職災勞工與家庭照顧者等6人,他們在當天重新審視「金錢與自己的關係」,並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現夢想的方法。

講座中,林桂碧老師首先傾聽每位參與者的故事。對於一位退休後長期照顧中風妻子、承擔沉重經濟壓力的參與者,老師建議先確保生活費與醫療費等必要支出,並在此基礎上持續進行小額儲蓄。對於以購屋與累積多元工作經驗為目標的參與者,老師則建議將計畫分為長、中、短期,設定具體金額與期限,並將所需技能學習納入「可執行的行動藍圖」。

林桂碧老師強調,目標必須包含明確的數字與時間。她建議,不要企圖一次賺取大筆金額,而是養成每月固定存款的習慣;保險應作為基本安全網持續維持,而投資比例則需依個人風險承受度進行調整。

▲傾聽老師分享的參與者。

在Q&A時間,參與者提出了許多現實問題,例如收入較少時應先儲蓄還是先保險、如何維持長期目標的動力、投資與保險的適當比例等。對此,林桂碧老師提出明確建議:「收入愈不穩定,就愈應該先確保生活費與醫療準備,其餘的餘額再規劃長期投資,這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活動後與老師進行一對一諮詢的參與者

活動結束後,有些參與者透過與老師的一對一諮詢,制定了適合自己的策略。其中一位參加者分享:「以前只覺得錢不夠用,但現在開始具體計畫要如何存錢、如何守住錢。」

這場活動讓參與者將以往對金錢的模糊印象,轉化為可實踐的行動計畫。金錢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更是守護生活夢想與安全的重要工具。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表示,將以這次活動為起點,持續細心守護處於經濟困境與社會弱勢中的每一位,陪伴他們共同規劃未來,讓他們能在穩定與希望中生活。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致力於關懷職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戮力促進資源分享的共好社會,幫助社會上受到剝削、不公正對待的弱小族群,邀請您一起成為他們的守護者,您的捐款將幫助這些無能為力的人走出困境、獲得權益援助,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