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漁工人權有關的設施

相信一般人在梳洗時皆希望擁有較為私人的空間,但在台灣的外籍漁工的生活環境並不友善,船上沒有水可以洗澡,港邊缺乏可用的澡堂,一些大漁港雖然有澡間的設置,但距離港邊頗為遙遠,讓漁工們非常的不方便。有關外籍漁工的梳洗問題,早已有很多單位透過各種迥異的方式向政府施壓,但後者總是推託、敷衍,所提供的解決方式也不能符合現實需求—建設的盥洗室不僅不便利、相關維護也不積極,每每總是說要提升照顧外籍漁工的生活水平,但絕大部分資源都挹注在第一類漁港的建設,卻看不到第二類漁港的外籍漁工也有著同樣的需求;此外,第二類漁港由地方縣市政府管理,當中央消極推動時,地方主管機關也就跟著不積極,而當中央開始推動相關建設時,中央與地方的溝通卻有落差,因此也只能讓外籍漁工的基本人權需求擺在一旁遙遙無期地等著。

新事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長期在北台灣的漁港服務,在服務的二十幾個漁港中,有盥洗室的漁港不到一半,有些損壞了卻沒有維修,有些雖能使用卻有時間限制,因為漁船回港時間不固定,若是盥洗室沒提供開放使用,外籍漁工還是只能在甲板上或是港邊梳洗,一到冬天,有熱水的盥洗室更是少之又少。外籍漁工們因為沒有盥洗室可用,所以梳洗需求只能被迫在漁港邊、漁船甲板上解決,來來往往的遊客讓他們只能把不好意思晾在一旁,對其視而不見並眼神放空地盡快洗完澡。

除了盥洗室外,港邊的廁所也不多,諸多漁工若要上廁所,除了少數大船上有廁所設備可以使用,若是小船不幸又停靠在無廁所的漁港,外籍漁工就只能找到港邊無人的消波塊邊解放,有時消波塊下方就是海,若是不小心跌下去受傷,難以立即察覺,非常的危險;相反的,每個漁港都有海巡人員看管,當其需要上廁所時,都能夠騎機車回去所內使用,但外籍漁工就只能靠自己找一個人少的地方解放,身處同個漁港,卻因此如同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新事曾透過許多方式,嘗試與政府方面溝通,設法改善外籍漁工的生活水平,每次政府方面都表示會盡力去改善,只是當前有許多問題跟狀況需要去溝通和解決,彼此都是重視外籍漁工人權的,儘管溝通後有些許的改善,但速度依舊相當緩慢。

盥洗室、廁所,甚至祈禱室,這些人權設施是最基本的、是本該在港邊就必須要有的,更何況,人權立國的台灣,更不應也不能有所怠慢,政府的漁港建設資源,應不分聘雇方式地讓所有在漁港的外籍漁工共享—只要是台灣聘僱的外籍漁工,都共享同等的對待。

因為這些外籍漁工們用雙手,共同扛起了台灣漁業,沒有他們離鄉背井來台,從事本國人排斥的海洋漁撈工作,我們就不會有新鮮的漁獲可以享用,台灣的海鮮王國美名亦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所以照顧外籍漁工的基本生活,固然是政府及其雇主的責任,友善對待外籍漁工也是全民應當承擔的事,當大家在享用餐桌上美味的海鮮時,可以想想這些海鮮的背後,是多少外籍漁工在高風險下,付出高勞力收獲的成果,但是他們在台灣的生活環境卻是如此的刻苦及不友善,那麼我們還能吃得津津有味嗎?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1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逆來順受,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