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活動

無聲的角落:一位工地臨時工的職災故事

今年45歲的阿強,是一名工地的臨時工。在工地圈子裡,他是一個熟面孔,幾乎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工地找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沒有固定的僱主,也沒有任何正式的勞保或健康保險,所有的收入都依靠每天的現金工資。對於阿強來說,這樣的生活雖然不穩定,但卻是他唯一的選擇。

沉重的雙手:一位照顧服務員的職災故事

劉阿姨,今年55歲,是一名在日間照顧中心工作的照顧服務員。她已經在這份工作崗位上堅守了將近10年,主要負責協助中心的長者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比如幫忙洗澡、餵飯、翻身、推輪椅,還要協助清潔環境、搬運物品等繁重的體力活。她總是笑著對家人說:「能幫助需要的人,我覺得很有價值。」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些年來,她的身體已經不堪負荷。

尋求幫助的力量

在一個繁忙的工作日,小荷全心投入她熱愛的工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身體逐漸感到不適,最終因為橫紋肌溶解而被迫住院。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感到無助,心中充滿了疑惑與不安。 在病床上,小荷回想起公司的探視,雖然同事們關心她的健康,但卻沒有提及任何補償的事宜。她感到孤獨,心中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得到應有的支持。無法再忍受這種無助感,小荷決定上網搜尋解決方案。

失業漁工該何去何從?

文/周仟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自開展漁工服務以來,一直致力於協助解決漁工在工作上、生活上所面對的問題。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督導李正新更是經常執行外展工作,直接到漁港第一線關懷漁工,提供幫助,解決漁工在台灣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  

職災勞工求償難,生活陷入窘境

陳先生原本在建築業從事建築工作,4年前在工地工作時,意外從高處墜落,造成脊椎受創,落下了終身的殘疾。僱主因私心利益,竟要求陳先生,為了讓工程順利的進行,不要通報職災,並承諾一切醫療與後續照顧,僱主會負起責任。 陳先生與僱主是多年朋友,基於信任,所以沒有通報。然而後續的發展,完全讓陳先生意想不到。為了下半輩子的生活,陳先生向僱主請求相關補償及賠償,卻遭到了拒絕。

2024 【雲端會客室一】 學長學姊回娘家談職災經驗

職災是任何人都不願遭遇的意外,但如果不幸發生,後續的災後復健以及復工過程,是否能受到合理與妥善的照護,便至關重要。 新事服務中心於2024年龍年開春之際,邀請過去接受中心服務的學長們回娘家,分享面臨職災當下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為了顧及隱私,以下採用代號的方式來分享兩位學長寶貴的經驗談。

外籍職災勞工的困境與服務

阿珍是一名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在台灣工作多年,她在一家塑膠工廠擔任塑膠袋熱壓封裝員,工作辛苦,但為了養活家人,她從不喊累。 某日,阿珍在工作時,因機械無安全防護,不慎被熱壓機器灼傷重壓,導致右手掌及右前臂三至四度灼傷、右前臂橈骨骨折。經地區醫院整形重建手術與植皮,右前臂橈骨開放式復位及骨釘骨板內固定手術治療。目前持續進行植皮及相關治療與復健中。

為自己積極走出來

每年4月到10月的捕小卷季,是外籍漁工最繁忙的季節,跟著時間及小卷群賽跑,這半年除了農曆月中或是風浪過大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在海上拚搏。有些捕小卷漁船每天或是兩三天來回漁港,較大的船約一兩週或是兩三個月時間在海上,特別是天黑晚上的時間,是漁船在海上最忙碌的時刻。

陸籍漁工的困境

    目前在台灣漁港邊常見的外籍漁工幾乎來自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國家,是現今台灣漁業主要的勞動人力。但這些外籍漁工之外,在港邊常常看見說著一口聽似台語又不是台語的福建話的漁工,他們來自對岸大陸。

打開烈日下的遮陽傘

一個炎熱的夏天週末,新事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的專員,前往港邊協助外籍漁工處理問題,當天天氣非常炎熱,港邊的體感溫度近四十度。專員看見許多外籍漁工,正在烈日下修補漁網、整理漁具,各各滿身大汗,臉上的汗水不斷的滴下,身上的衣服更濕的像似被潑過水一般,黏貼在身上。在這樣的高溫天氣,政府也發出高溫警報的訊息,提醒在外工作的人,要多注意防曬中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