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劉阿姨,今年55歲,是一名在日間照顧中心工作的照顧服務員。她已經在這份工作崗位上堅守了將近10年,主要負責協助中心的長者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比如幫忙洗澡、餵飯、翻身、推輪椅,還要協助清潔環境、搬運物品等繁重的體力活。她總是笑著對家人說:「能幫助需要的人,我覺得很有價值。」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些年來,她的身體已經不堪負荷。
劉阿姨的肩膀和手腕長期因為抱起行動不便的長者而疼痛不已,腰椎更是因為長時間彎腰和搬重物而出現了慢性疼痛,腳踝與膝蓋也因站立和走動過多而感到酸痛不堪。醫生曾多次提醒她,必須減少體力勞動,否則這些勞損可能會在未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然而,劉阿姨每次都只是笑笑說:「我快退休了,忍一忍就過去了。」
其實,劉阿姨並不是不知道自己有權利申請職災補償。她也聽過其他同行因為勞損成功申請職災補助的案例,但她卻遲遲不敢提出申請。她擔心如果自己開口,公司會覺得她「不識大體」,甚至可能影響她最後幾年的工作穩定性。更何況,她和中心的主管、同事相處多年,大家平日對她都很客氣,她不想因為申請職災而破壞這份「人情」。
然而,隨著退休的日子越來越近,劉阿姨內心的不安也越來越強烈。她擔心自己這些年的勞損,會在退休後變成一筆沉重的醫療負擔。她的丈夫早年因病過世,兩個孩子雖然已經成年,但也各自有家庭要養,無法給她太多經濟上的支持。劉阿姨開始失眠,經常在夜裡輾轉反側,思考著自己該怎麼辦。
某天,劉阿姨忍不住向一位關係較好的同事吐露心聲。這位同事聽完後,立刻鼓勵她:「妳為這份工作付出這麼多年,現在身體出了問題,公司應該負責啊!這不是妳的錯,也不是妳在鬧事,而是妳應得的權益!如果妳不爭取,未來妳的生活怎麼辦?」同事還告訴她,可以尋求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幫助,讓專業的社工協助她處理。
劉阿姨猶豫了幾天,終於鼓起勇氣撥通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電話。社工耐心地聽完劉阿姨的情況後,溫柔地說:「阿姨,妳的擔憂我完全能理解,但妳要記得,這不是妳在給公司添麻煩,而是法律賦予妳的權利。妳這些年的辛勞,值得被尊重,更值得被保障。」
在社工的協助下,劉阿姨開始一步步整理相關資料提供給職業醫學科醫師,包括她多年的醫療紀錄、醫生診斷證明,以及她的工作內容和長期勞損的關聯性。同時,社工也幫她與公司進行溝通,向公司說明申請職災補償的合法性,並強調這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
過程中,劉阿姨一度感到害怕,特別是在公司初期表現出不願配合的態度時,她甚至想放棄。然而,社工一次又一次地鼓勵她:「阿姨,妳已經撐了這麼多年,現在是該為自己想一想的時候。妳不是在要求特權,而是在爭取妳應得的保障。」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劉阿姨的職災補償申請終於獲得批准,讓她未來的生活多了一層保障。更重要的是,她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壓力,感覺自己這些年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退休後的劉阿姨,雖然身體仍舊有些不適,但她不再為醫療費用和生活開銷而擔憂。她開始參加社區的手工藝班,還學會了用手機和孩子們視頻聊天,日子過得簡單而充實。
在一次社區活動中,她遇到了社工,忍不住感激地說:「如果不是妳,我可能還在忍著,甚至一輩子都不敢開口。現在我才明白,為自己爭取權益,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一種負責。」
許多職災勞工,特別是像劉阿姨這樣的長年工作者,常常因為害怕人情壓力或對權益的不了解,而選擇默默承受。但每一位勞動者的付出都應該被尊重,他們的健康和未來生活也應該被保障。透過社會的支持與協助,我們能幫助更多像劉阿姨一樣的勞工,勇敢地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權益,迎接一個更有保障的未來。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致力於關懷職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戮力促進資源分享的共好社會,幫助社會上受到剝削、不公正對待的弱小族群,邀請您一起成為他們的守護者,您的捐款將幫助這些無能為力的人走出困境、獲得權益援助,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