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青少年家庭工作技巧與處遇

文/洪紹耘

就學階段的青少年,有時在家庭、學校等環境中適應困難時,難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調整、改變自己行為因應環境時,較容易產生偏差的行為,甚至可能做出違反社會規範、角色期待、不合乎道德規範、觸犯刑罰法律者或行為失常,足以妨害其生活適應之不適應行為。

專業的助人工作涉及青少年領域時,往往面臨著青少年偏差、觸法行為等議題,因此新事於5/12辦理原住民青少年輔導資源整合聯繫會議,邀請黃韻如老師進專題講座,以實務上具體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在社會工作的服務專業脈絡當中,對於偏差青少年的議題敏感度與不同觀點的分享。

會中,講師首先讓與會的工作者互相認識、以互相完成學習單上的訪談問題來交流破冰,不僅讓與會者初步認識,更能夠以學習單上的問題,諸如:「工作上的服務對象」、「工作時的成就來源」等,以不同的視角來重新詮釋自身在地服務的議題。

與會者間互相短暫的訪談交流後,講師便進入實務案例分析的環節。首先播放報導者「廢墟少年」的影片專題,揭露台灣高達兩萬名高風險之曝險少年,因家庭失能、社會資源未逮,不僅成為從事高危險行業的童工、部分少年甚至被利用淪為犯罪人口等。

接著,講師讓與會者思考若這樣的案例發生在自己的機構、單位上,會如何處遇該案例?這樣的案例是自己的單位會實際遇到的狀況嗎?緊接著深入的剖析這樣的少年是否是偏差少年?因為接觸中輟、童工的議題,及可能曝險於職災的風險當中,與會者皆認同這樣的案例被排除在社區網絡所建構的安全網之外。更深入探討這樣的孩子真的能夠被視作「偏差」嗎?是否需要去重新梳理每個案例之間的脈絡、調整並且因應最適合的處遇方式。

和偏差、曝險青少年一同合作、工作,是一個持續、交互影響的過程,不僅在環境上不一致的觀點需要培養同理的能力,其中面對各式的困境與挑戰時,更考驗工作者的價值與處遇策略。

講師在情境中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面對怎麼樣態度的服務對象(青少年),是工作者最為期待建立關係的案主?其中的選項包含冷漠視而不見、充滿絕望逃避的,以及樂於坦誠相見的;大多數與會者皆不約而同的選擇態度上樂於坦誠相見的青少年為自己最期待接觸到的案主,畢竟這樣的孩子會是最能夠一起合作的對象。

然而講師卻認為這可能是在實務現場中不能太樂見的一種青少年,因為當青少年能夠跟陌生、第一次接觸的青少年敞開心胸時,可能暗示著少年對於其他陌生的人接觸時也會採取相應的態度與行為,而這將代表其對於外界風險的辨識能力需要再評估等。因此,或許需要透過專業的工作方法,來深掘工作者與案主建立關係的情境,在合作的處遇上,顯得較為保險與穩定。

會議最後的總結與QA當中,可以看見許多工作者對於實務上的各種議題。對於工作者來說,偏差青少年不是複雜而難解的麻煩,每一位少年都值得更細膩的陪伴與支持,透過專業間的合作創造最有價值的未來。

透過地方專業各單位的交流互動、服務經驗分享,看見其分享的偏差行為青少年的工作技巧與處遇,建立對於偏差行為青少年的正確輔導、教育及陪伴,並促進各單位對於彼此的瞭解、建立夥伴關係、支持網絡,建構社區網絡資源的連結,使社區服務達到最佳之成效。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致力於關懷職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我們推展部落及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後關懷,協助全人成長,強化族群認同、快樂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用愛填補了許多匱乏的心及家庭,讓他們的生命得以翻轉,開創有希望的未來。我們的服務很需要您的捐款支持,請按下“我要捐款”(線上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