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坪的港邊牢籠

圖文/宗柔

漁工在港邊睡午覺的地方,是由木板和方形水桶疊起來的床。樹上的牌子寫著:不要在這裡喝酒。

美國科幻電影「水世界」講述人類生活在災害過後,陸地被海水淹沒的世界,電影中無論是誰,都想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陸地,重回人類在陸地上建立文化並打造自己家園的生活。

電影歸電影,我們的現實是人類就是屬於陸地的生物,世界尚未被海水淹沒,我們不會住在海上,不會住在由木板和鐵皮打造的,只有一坪大小的漁船上過生活,對大多數城市人而言,海港,是假日的代名詞,是放鬆時才會去的地方。

但對於台灣的外籍漁工來說,在船上生活才是現實。

俗稱淡金公路的台2線,串起了淡水到金山的路,也串起北海岸大大小小的漁港。這些漁港便是漁工們的一切日常。

在大武崙漁港,岸邊睡午覺的地方,是由木板和方形水桶疊起來的床,十分簡陋。在港邊的捕蟹船上,船員忙著整理捕蟹籠和纜繩。幾艘漁船並排停列,漁工冒著失足落海的危險,在船與船之間攀爬走動,預備著出港。

龜吼漁港中,有艘漁船上有兩張固定在甲板上的座椅,座椅的後方,3步的距離,就是瓦斯爐,一切的食物準備都在這裡進行。走到港口尾端,會發現另一艘捕蟹船,船尾放置捕蟹籠的空間下方,擠著3位打赤膊的漁工在綁蟹籠,欄杆上掛晒著兩三件被單與回港後洗好的衣服。


▲在漁船中綁蟹籠的漁工,漁船上晒掛著被單與衣物。

接著來到野柳漁港,因為天氣好,許多船皆已出港。有一位漁工正躺在船上的吊床中休息,他原本快睡著了,後來發現我們,便反射性的、睡眼惺忪揮手和我們打招呼,好像這也不是第一次有陌生人在他睡覺時打擾他。


▲漁工在吊床上休息,漁船上掛著洗好的衣服,一切的生活都在這艘船上。

上述這些場景只是冰山一角,但其實大部分的漁工都被迫將生活的範圍限制在用以工作的船上,形成了廠住不分的結果,而漁船上髒亂,船與船之間昆蟲鼠患都會互相傳遞,狹小的船艙裡往往又是好幾位漁工擠在一起睡覺,衛生環境與生活品質低落,沒有私人空間,有的漁船上甚至沒有廁所,漁工要洗澡、如廁都需要去港邊的公共浴廁解決。

在台灣的外籍漁工有分成兩類,一類是境內聘僱,他們所擁有的勞動人權都與國內其他勞工一樣,受勞基法保障,並且他們是可以在台灣境內自由活動的,但雇主往往為了節省成本,讓境內聘僱漁工住在漁船上,而漁工對法規的不熟悉,加上語言隔閡造成資訊接受的限制,很難為自己爭取權益,就算轉向仲介求助,若是仲介方沒有回應與下文,漁工也很難找到其他可以申訴的對象。

另一類就是境外聘僱的漁工,這類漁工的勞動權益是依「遠洋漁業條例」所訂定的「境外聘僱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所保障,但查了法規之後我們會發現,除了一份「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船居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當中有規定船上居住的條件外,實在很難在其他法規當中找到能真正落實境外聘僱漁工居住正義的條文。


▲集魚燈與貼身衣物,兩樣看似沒有相關的物品,卻時常一起出現在漁船上。

因為要讓人住在船上,維持和在陸地一樣的生活與衛生條件,本來就會有現實層面的限制,船是用來工作的,一切的空間都會以工作做為優先的考量,而雇主要節省成本,政府又沒有帶頭主動建置港邊真正合適的漁工宿舍,漁工就只能一直被迫用不適合人類的方式,被禁錮在船上生活。

2019年南方澳發生跨港大橋斷橋事件,壓毀了3艘在橋下的漁船,以及造成居住在船上的外籍漁工死亡,在多方人權團體呼籲下,政府開始意識到漁工的居住權益,提出要建置港邊的休息場所讓漁工使用,但五年時間過去了,我們卻依然可以在港邊看到相同場景。

台灣的漁業經濟就如同其他產業一樣,是靠著基礎勞動力撐起來的,在台灣,大部分的勞工都不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因為在民主土地上成長的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職業,都應該要有被保障隱私與維護尊嚴的權益,那是最為基本的人權。

漁工們都是背井離鄉,為了家人而來到台灣工作的勞動者,我們享受他們帶來的勞動成果,就也有責任維護他們的勞動人權,不再讓漁工們出海工作時承受著風浪,回港時卻只能在漁船簡陋的睡床上承受著陌生人異樣的眼光。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4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