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s青年漁港服務體驗

文/宗柔

從事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員,除了要維護弱勢族群的權益、倡導政策的改變之外,還有一件事也同等重要,就是教育的責任。

新事在勞工有關的各項領域中都積極的把握教育的機會,將第一線勞工的職業狀態呈現給社會大眾,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認識不同的勞工族群以及他們工作的樣貌。

本次新事與天主教耶穌會Magis青年中心合作,帶領來自香港、澳門的青年,與耶穌會麥智寬神父一同參訪基隆市的漁港,並藉由這次的機會讓青年們認識社會服務的內涵與目的。


▲在啟程前先介紹台灣漁工的來源國、人數以及工作環境。


▲好奇的青年們把握機會詢問印尼漁工的日常生活,新事督導幫其翻譯。

漁港邊炙熱的陽光與悶熱的空氣,伴隨船隻轟轟作響的引擎聲,與碼頭外平靜的街道、公園形成強烈對比,青年們觀察漁工們為了預防曬傷而全身包的密實的在整理好幾公尺長的漁網,都覺得好熱啊。

接著今早出海補小卷的漁船回港了,一邊看著漁船上一桶一桶的小卷,從船上吊起,再由漁工使勁拉上貨車,一邊聽新事的督導說著,漁工最常受的傷就是椎間盤突出。

一桶桶的漁獲參和著海水,那樣的重量幾乎每天都拉扯著漁工的背,加上海水不斷撞擊著漁船,讓船身搖晃,就算想用大腿出力來取代背部的力量,但光是站在船上保持平衡就不容易了,最後都會變成用不當的施力方式來工作,導致造成漁工椎間盤突出的病痛。

大部分的人在工作結束後都會想要好好洗個澡,漁工也不例外,在海上工作身上都會沾滿海水蒸發後留下的鹽分,和著汗水沾黏在皮膚上,加上陽光曝曬,著實讓人難受,但看似洗澡這樣簡單的基本需求,卻難以在港邊輕易的被滿足。


▲在港邊上鎖的漁工洗澡間旁與青年們講解漁工的勞動生態。


▲新事發送給漁工們由漁業署設計贊助的涼感手套。

來到漁工的洗澡間,是由兩個鐵皮貨櫃屋搭建而成的,無法看到裡面的設備,因為這些洗澡間都被鎖上了。

青年們這才知道,原來漁工要洗澡,還有時間上的限制,看著港邊揮汗如雨的漁工,以及有時間限制的洗澡間,不禁感嘆,台灣漁工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也有許多要更進一步爭取的權益,而這些也是新事一直堅持要繼續服務漁工的原因,若沒有人權團體替漁工們發聲,那這些基本的權益該由誰替他們爭取?

但為什麼他們在這麼苛刻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著繼續工作?青年們請督導幫忙翻譯印尼文,協助他們和靠港休息中的漁工攀談,想要了解他們這麼努力的原因。其實每位漁工來到台灣,都與我們有著一樣的目標,就是賺錢,養活自己與家人,藉著每滴汗水所換成的金錢,回國買地、蓋房子,讓家人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每位漁工的背後都背負著一個家庭的希望,那份希望也成為了他們的動力。
▲麥神父與曾在俄羅斯工作過的漁工用英語交談。

開漁港,青年們在結束今日的參訪前,一起前往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提供給漁工們做禮拜以及聚會的空間(歇腳亭),讓漁工們也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一個可以互相聊天、傾訴對家鄉的思念與彼此互相支持的地方。
▲在歇腳亭中舉行簡單又虔誠的彌撒。

我們在這個將社會服務理念具體化、帶著無限潛能的空間中,為台灣的漁工祈禱著,透過彌撒的儀式,將今日所見漁工的辛勞與刻苦的勞動生活,傳達給天父,也感謝漁工們願意接受我們的協助,因為社會服務要能夠有所前進,不只是助人者的給與,更多的是感謝每個我們遇見並接受新事協助的人,給予我們這樣的機會,讓我們能實踐服務於人群的理念。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24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