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前的不平靜

 7月4號一大早六點鐘興奮的從木柵出發前往基隆集合,實習前面試時知道會有一次漁工服務外展活動就非常期待。

實習的教育訓練中在李正新副主任的課程中對服務內容有粗淺的認識,學到了相關的知識。但是真的到了現場內心還是受到很大的震撼!這一天從基隆出發沿著台二線基金公路延伸到淡金公路一共走訪了沿途七個漁港包含基隆的外木山漁港、萬里區的萬里漁港、東澳漁港、金山區的磺港漁港再到頗負盛名的富基漁港和隸屬淡水區漁會的後厝漁港和漁人碼頭旁的淡水第二漁港。這兩天的氣象新聞報導星期日會有颱風來襲在密切觀察路徑發展中。

李正新副主任在每一個漁港只要遇到印尼籍的漁工都會主動打招呼用印尼語問候近況,並且提醒漁工們要注意颱風動向,做好防颱工作的準備。這一次的外展活動中行前知道實習生的重點是觀察漁工的生活日常,當我在李正新副主任旁邊做觀察紀錄拍照的時候著實嚇了一跳。是因為仔細看到漁船上那狹小髒亂的空間竟然是漁工睡覺休息和所有家當放置的地方,而颱風來襲時也不能離開,只能在非常搖晃的船上守著船主的財產。也看到了在漁船上的生活,所謂的廚房只是甲板的一角,鍋碗瓢盆塞在角落放置,三餐也就是在甲板上沒有桌子隨處席地而坐著吃飯。

七個漁港看到各種大大小小數百艘不同的船隻,有捕小卷的、有捕魚的、有誘捕燈的、也有兼營觀光海釣船作業的;有當天來回的也有可以出海半個月的。所有漁船有一個共通點唯一不變的就是漁工沒有辦法好好舒服的休息睡一覺,沒有辦法好好的坐著吃頓飯,不管有沒有出海作業都沒有辦法穿到完全乾淨沒有鹽粒在上面的衣服,因為只能手洗後扭乾曬在船上。這對我而言是最衝擊內心的畫面!以前經過或是去漁港只覺得好多漁船藍白紅海天一色好漂亮,這些細微觀察和從前到漁港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面向,讓我內心非常的震驚和難受。這樣的深入或許一般人看不見,但是如果這當成一份工作,我們會有人願意做嗎?這是我在思考的!
▲日常生活都在漁船上度過的漁工生活場景。

目前北部漁工人數最多的是印尼籍漁工,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對穆斯林來說一日五次想親近神對真主阿拉做膜拜是日常的生活,可是在漁船工作現在連上岸洗澡都是奢侈怎麼會有地方可以膜拜禱告。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漁工組同仁看見了這些的必要和需要!在努力爭取和地方漁會溝通協調下看到有些漁港已經有顧及隱私的浴室不用站在漁船甲板洗澡還有的漁港利用餘裕空間整理出來做為漁工的祈禱室,真的是感受到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做的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要在漁工,仲介,雇主間溝通協調事務做到共好,結合民間力量做的倡議和政府部門拉扯,在地願意接受和規劃等等這一步步是多麼不容易啊!


▲漁港邊的祈禱室。

從漁工的角度看這個工作環境或許不如人意,但是來台灣的目的是賺錢為了工作也要忍耐下去。從船主的角度看這艘船,動輒幾千萬是要保護好的財產,也是生財器具。讓我僱用的漁工看著顧好不是應該的嗎?但是我從一般社會大眾的角度看到的是這樣的工作環境真的沒有改善的空間嗎?沒有瞭解之前看到新聞都會報導颱風來襲時基於人道主義會讓他們上岸避災,但是真實情況是如此嗎?

我們常常喊著台灣人很友善。我們擁有友善的海洋環境那是不是也應該要有真正的友善工作環境給這群遠離家鄉,辛苦來捕魚的漁工們。漁工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在享用來自大自然的美食的同時也要感謝捕魚人的辛勞。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