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中守護漁船的人們──外籍漁工的真實處境

丹娜絲颱風侵襲全台,多數地區政府發布了停班停課的命令。大多數市民可以在家中安全地關注颱風的動向,決定是否外出,盡量避免戶外活動,靜待風雨過去。然而,對外籍漁工來說,這樣「基本的安全保障」卻未必適用。

颱風來襲之際,一些外籍漁工必須冒著風雨,將漁船用繩索固定,以防船隻被風浪捲走,堅守海上崗位。不僅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這些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無法獲得基本權益的保障。例如,當船隻設備出現故障時,部分雇主為了節省費用,不請專業人員維修,而是要求漁工自行處理。但這類臨時應對的措施,最終可能轉化為威脅其生命與安全的風險因素。


▲用繩子綁住斷裂的電線進行修復。

問題不僅存在於工作場所──而是滲透至整個生活圈中。外籍漁工們在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同時面臨語言與制度上的障礙、不穩定的雇傭關係,以及情感上的孤立。實際上,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一位案主曾坦言,因為生活困難與雇主關係惡化,他一度考慮離開台灣。還有另一個案例。一位案主的妻子是外籍看護工,正在台灣工作。她所照顧的長者有著深夜難以入睡的生活習慣,身為看護的她必須在深夜仍陪伴在側,因此長期處於極度疲憊的身心狀態。某日,她在下車時不慎跌倒受傷,導致無法繼續工作。雇主因此通知要更換人力,但仲介機構認為,這屬於職業災害,不能作為正當解雇的理由。

這起事件不僅威脅到妻子的工作穩定性,也使案主一家陷入困境。這些案例顯示,外籍漁工不只是個體勞工而已,他們同時承受來自家庭、雇主與制度環境的多重壓力與交織關係。

▲社工(左)針對漁工(右)進行會談。

更重要的是,許多移工因語言隔閡,難以清楚表達自身處境,也無法順利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在無法發聲的結構中,他們的痛苦往往陷入孤立,最終在沉默中被忽視。為回應這樣的現實,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動走入外籍漁工的工作與生活現場,傾聽他們的聲音,並透過多元服務,持續努力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社工不只是提供物資與資訊的支援者,更是站在他們立場發聲、陪伴他們突破制度障礙的同行者。透過心理諮商、法律諮詢、多語翻譯、物資協助等多元方式,社工試圖帶來實質改變,建立支持與連結。

根據農業部漁業署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台灣遠洋與近海漁船上工作的外籍漁工總人數為28,957人,其中9,232人依《就業服務法》於台灣境內聘僱,19,725人則為境外聘僱。以國籍來看,以印尼籍人數最多,其次為菲律賓與越南。以全台約2,300萬人口為基準,這群勞動者的比例並不算少。他們的存在不只是補充勞力,更是支撐台灣漁業生產力與經濟發展動能的關鍵資源。

▲實際漁工的工作環境。

儘管如此,這些移工仍經常在社會中被視為「隱形人」,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與保護。他們並非局外人,而是與我們一同構成這個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們的權益保障,應當成為我們衡量社會正義的基準之一。

我們應該記得,改變的起點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行動,而是一個人的關心、一則分享、一場對話,或是一隻伸出的手。在這一刻,或許有人正孤身奮戰。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採取我們力所能及的行動,成為他們身旁的支持者,與他們並肩同行。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