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2025年8月17日,印尼迎來獨立80週年。
對身在異鄉的印尼移工而言,這一天不只是歷史的紀念,更是心中最驕傲的時刻。然而,在台灣的他們,卻無法如往常般自在地工作與生活,因為這不只是一般的節日,是屬於每一位印尼人心中榮耀與情感的連結。
在這樣的重要日子他們的心早已飛回家鄉,與千萬同胞一同慶祝自由的意義。這一天,在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漁港,一群離鄉背井的印尼移工們,用笑聲、歌聲與舞蹈,把海邊的空氣點燃成一片熱烈的紅與白。天空烈陽高掛,海風吹來鹹鹹的味道,像是從家鄉吹來的記憶。
早上九點過後,印尼朋友們一個接一個抵達海邊,有人騎著腳踏車,有人搭著便車,臉上都掛著期待的笑容。他們一見面就熱情寒暄,有人拍拍肩膀,有人直接來個大擁抱,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不一會兒,原本寧靜的海岸角落變得熱鬧起來,笑聲、聊天聲此起彼落,孩子們在沙地上奔跑,大人們擺起食物、掛上國旗,印尼語在空氣中流動,像是一場熟悉的節日回家。這不只是聚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返鄉,總使在異地,也要好好慶祝屬於自己的獨立日。
活動一開始,一位移工走上舞台,盡情地放聲高歌。台下的同鄉們隨著旋律拍手、喝采,仿佛把這片異國的海邊,瞬間變成了印尼街角最熟悉的卡拉OK。接著,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的印尼民間歌舞團體登場,伴隨著鼓點與歌聲,眾人一同起舞,步伐雖未必整齊,但每一個旋轉與揮手,都充滿了熱情與思念。
▲在舞臺下做彼此最忠實的聽眾。
▲展現印尼傳統舞蹈。
活動負責人阿里接受《台灣記事簿》節目的採訪時,語氣裡有著滿滿的真誠。他說,能在國外舉辦國慶活動,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讓他感到開心與滿足。當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在偏僻的澳底漁港舉辦時,他忍不住笑了:「因為這裡免費啊!」一句玩笑話,道出了籌辦活動的艱辛與現實。雖然偏遠的地點讓宣傳不易,導致不少人無法到場,但最終仍聚集了近百位同鄉一同歡慶印尼國慶日。
▲阿里(左二)接受采訪,李正新副主任(右一)協助翻譯
活動進行到一半,現場的熱鬧慢慢靜了下來。大家一起走向港邊那間小小的漁民祈禱室,地方不大,但氣氛一下子變得很不一樣,安靜、莊重,像是心都被收了回來。隨著領誦者的聲音響起,印尼漁工們合掌低頭,嘴裡輕聲念著熟悉的經文。外頭的太陽還是很毒,海面閃著光,但祈禱室裡卻像是另一個世界,安穩又寧靜。即使人在異鄉,他們依然記得自己的信仰、文化,那份堅持就像心裡的一盞燈,不管離家多遠,都照著他們走。印尼駐台辦事處的處長和同仁也來到現場,帶了好多地墊送給港裡的漁工們,大家一起在祈禱室裡靜靜祈禱,在這重要的日子裡,一起守住心裡最深的連結。
▲印尼駐台辦事處處長及代表來訪。
而正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活動也迎來了另一個重要時刻。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正新,為這次活動撰寫了一份《移工尊嚴宣言》,呼籲社會應該讓遠在異鄉的移工,也能享有與台灣勞工同等的尊嚴與權益。宣言在駐台印尼辦事處處長 Arif Sulistiyo 的見證下正式頒布,移工們也紛紛在宣言海報上簽名。一筆一劃寫的不僅是名字,更像是力量的凝聚。簽名逐漸鋪滿整張海報,象徵著印尼移工們的團結與期盼,讓這份宣言不僅僅是一段冰冷的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與守護。
這一天,不只是印尼的國慶,更是屬於每一位移工的時刻。在異鄉的土地上,他們用雙手打拼生活,也用心靈維繫著與故鄉的連結。紅白旗在台灣的天空下迎風展開,它提醒著所有人:無論走到哪裡,身份與尊嚴,都不應該被遺忘。
▲印尼代表宣讀《移工尊嚴宣言》。
▲印尼駐台辦事處處長見證簽名。
▲參與移工們在宣言海報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移工尊嚴宣言》
我們宣告:
我們,在異鄉勞動的移工,以尊嚴之名宣告:
我們的生命不只是勞力的工具,而是有夢、有信仰、有家庭、有文化的完整存在。
我們拒絕被遺忘、被剝削、被標籤。我們要求被看見、被聆聽、被尊重。
我們的語言、信仰、節日與故事,都是我們的根。
我們不只是勞工,我們是社群的建造者,是橋樑,是祝福。我們宣告:在每一個港口、工廠、家庭與任何工作的地方,我們都擁有說話的權利、休息的權利、被保護的權利。
我們的尊嚴,不是施予,而是天賦。
願這宣言成為我們彼此的約定,也成為社會的提醒。
以移工之名,我們宣告尊嚴。
《Deklarasi Martabat Pekerja Migran》
Kami menyatakan:
Kami, para pekerja migran yang bekerja di negeri asing, menyatakan atas nama martabat: hidup kami bukan sekadar alat tenaga kerja, tetapi keberadaan yang utuh dengan mimpi, keyakinan, keluarga, dan budaya.
Kami menolak untuk dilupakan, dieksploitasi, dan diberi label.
Kami menuntut untuk dilihat, didengar, dan dihormati.
Bahasa, keyakinan, hari raya, dan cerita kami adalah akar kami.
Kami bukan hanya buruh,
kami adalah pembangun komunitas, jembatan, dan berkah.
Kami menyatakan: di setiap pelabuhan, pabrik, rumah tangga, dan tempat kerja mana pun, kami memiliki hak untuk berbicara, hak untuk beristirahat, dan hak untuk dilindungi.
Martabat kami bukanlah pemberian,
melainkan hak yang melekat sejak lahir.
Semoga deklarasi ini menjadi janji di antara kitadan pengingat bagi masyarakat.
Atas nama pekerja migran, kami menyatakan martabat.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