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一場跨越八個漁港、持續一整天的外展關懷行動。這並不是一趟觀光旅程,而是一次與「被看不見的人」真實相遇的機會。
我們與遠從異鄉來台工作的漁工們,進行了一場場不長卻真實的對話,記錄下他們的生活狀況、居住環境,也一同思考「被看見」這件事,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麼。
在外木山漁港,我們遇見剛結束20天海上作業、正修補漁網的漁工,他們在悶熱的氣候中僅能靠著運作時的冷氣稍作喘息;在萬里漁港,我們看見有人在船上簡單沐浴,也有人在小灶台前備餐,岸邊的樹蔭下,是他們短暫的歇息角落;而在東澳漁港,一位獨守幾艘漁船的漁工,與遠方家人一同視訊吃飯的畫面,讓我們深受感動。
▲漁船上簡陋的小灶台,卻是提供漁工們一日三餐溫飽的小角落。
▲剛出海回來正在下魚貨的漁工們。
我們也發現,不是每個港口都願意接納他們。磺港雖建有公共澡堂,卻不歡迎外籍漁工使用;反之,後厝漁港與淡水第二漁港則設有祈禱室與完善淋浴設施,展現了尊重與包容的典範,所有的友善空間都是通過不斷地爭取及磨合才有的,而我們的努力就是為了這些一點微小的改變。
每一次走訪都是一場學習,也是一個重新看見的過程。我們深知,這些外籍漁工是支撐台灣海洋產業的重要力量,他們不該只是「工作者」,更應是「被尊重的生活者」。
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身影,值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改善漁工生活條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從基礎設施、制度開放、文化尊重等面向開始。外展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邀請我們每一個人回過頭去思考:如何讓「看不見的人」被看見,如何讓尊嚴不再只是口頭的承諾,而是真實落實在生活中的溫度。
關懷,不只是一句話,更是一雙雙走進現場的腳步、一句句用心傾聽的對話,以及一個個努力改變制度與觀念的行動。
每一位漁工的眼神與話語,都讓人逐步拼湊出他們艱難卻堅韌的生活樣貌。他們是遠離家鄉的漂泊者,卻也是支撐海上經濟的無名英雄。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