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漁港的我所見

走進漁港,與想像中濃烈的海水與魚腥味不同,傳來陣陣柴油燃燒的味道。

岸邊停泊著幾艘漁船,若是繩上有吊掛衣物,代表漁工們以船為家,住在底下的船艙。烈日當空,在外頭的漁工不多,只有零星幾位正從事一些例行公事—修補魚網、機具、粉刷油漆。陽光照射伴隨海風吹拂,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形成汗水的結晶。家人的期許、自己的夢想是辛勤工作的原動力,支持他們日復一日在嚴苛的環境下工作。人生來就是為了追逐夢想,實現自己渴望的生活,但在奔跑的旅途中,我們能否保有最基本的尊嚴?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論在何時何地,希望所有人都能擁有,然而這些漁工,犧牲自己應有的權益,只為了換取一個希望。他們生活狹窄的船艙內,與悶熱、噪音為伍,搖晃地在異鄉漂泊。他們不能在岸上生活,平常出海的日子也沒辦法有較舒適的環境,那是否在港口這個與陸地連接,供他們暫時停靠的場域,能提供更人道、符合一般人生活的可能性?近來,在港口已設立淋浴間、祈禱室等設施供外籍漁工使用,不過還有待更系統性的建設來完善。移工在我國已是相當龐大的族群,他們貢獻勞力,承擔那些骯髒、危險、辛苦的工作,特別是漁工,他們的工作型態注定了不友善的生活條件。我們應該正視這些族群的聲音,將他們以人來對待,而非只是廉價的勞動力。雇主或仲介扣留移工的證件,在台灣是行之有年的作法,目的是為了防止他們逃跑。這類行為雖然違法,但移工們往往沒有這些意識,不曉得自己的權益被侵犯。各種不平等條約,因為寫在白紙黑字上,便成了束縛自由的枷鎖。在撐不下去的時候,因為害怕違反合約的後果受到嚴厲的懲罰,他們常選擇逃跑,成為我們口中的逃逸外勞、是破壞社會安定的壞份子。在那之前,移工其實都有機會求助,卻不知向誰開口。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向公正的第三方求助,循正當的途徑爭取自己的權益。

這些為了自己理想搏鬥的人們,也應該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我們希望可以改善這些人的生活,也是對於族群對立的一個嘗試,試著減少彼此的偏見,共創一個更包容、有著平等的愛的社會。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

職災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njury

原住民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