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我從沒真正踏進過除了觀光景點之外的漁港,正濱漁港就是那個第一次。一下車,迎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海味」,我還半開玩笑地對同學說:「怎麼感覺像鱈魚香絲的味道?」
我們跟著新事李正新副主任來到港邊,看見一群身穿藍色透明塑膠雨衣的人陸續下船。我和同學一開始還疑惑,明明天氣晴朗,為何他們還要穿雨衣?直到副主任說明,這是漁工們在夏日高溫下工作的日常配備,用來防水、防魚腥,卻也格外悶熱。那一刻,我才第一次真正直視這群從海外來台工作的勞動者,原來他們每天的作業環境是如此高壓又艱辛。
副主任分享了一位外籍漁工的案例:他的妻子是家庭看護工,因過度勞累跌倒而骨折,雇主甚至因此考慮終止合約。副主任說,這樣的困境屢見不鮮——一端是有壓力的雇主,一端是缺乏資源與語言支持的移工,而新事社工就是那個努力在中間尋找平衡、建立對話橋樑的人,協助彼此找到可行的解方。
除了正濱,我們還走訪了八斗子、龍洞等多個漁港。海水依舊藍綠、漁船一樣載浮載沉,連漁船的名字——福海號、得利號、永取號……都令人感覺似曾相識。我看了很多,卻未曾被什麼觸動。
直到那個畫面出現——兩位漁工坐在岸邊,一人喝著珍珠奶茶,卻故意將珍珠吐在另一位友人的腿上取笑對方。被「惡作劇」的那位笑著回應,我也忍不住笑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們不是一張張模糊的背影或數字,他們就在眼前,是活生生的人——有情緒,有友情,在船上生活的人們是真實存在的。
這些來自他國的人們,為了家庭選擇遠行,承擔我們難以想像的工作條件,只為換得家人生活的一絲改善。然而,語言障礙與制度不對等讓他們無法輕易為自己發聲,甚至不清楚自己擁有被公平對待的權利。
這趟旅程讓我真正看見了過去從未留意的群體。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新事漁港行動服務關懷這份工作的意義不只是服務,更是在無聲的邊緣中,持續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尊嚴。那份溫度,是社會最需要也最容易忽略的光。
長期以來漁工一直是被外界忽視的一群,2017年開始新事中心走近這一群海上兄弟,除了生活關懷,更實際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深入36個漁港,實地解決外籍漁工的困難,也看到因語言的隔閡,大多數漁工不知自身權益也不知如何求助,忍受著嚴苛的勞動環境,辛苦工作、收入微薄,是沒有被保護的一群人,祈盼您的捐助,一起深度陪伴,讓服務深耕,成為外籍漁工的守護者,請按下「我要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響應與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