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L 發表

原住民家庭遷居都市後,受現代生活環境及都會飲食文化的影響,族人的飲食習慣也跟著改變,以前部落的傳統美食已經不再被重視,也鮮少機會去接觸與嘗試部落的傳統美食。部落傳統的飲食文化與食材,皆取之於大自然而先人用原始自然的方式調理與保存,泰雅族人將生態觀念與生活世界的自然觀合而為一,既環保又新鮮健康兼顧生態保護。藉活動引導青少年探索及欣賞祖先的智慧與保存自己文化,並提升生態保護意識。
2024年6月22日,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新竹舉辦全家動「原」親子活動,藉此活動增進泰雅族親子互動,及對傳統美食的認知。新事社工帶著 5 戶家庭,共計24人一同出遊新竹動物園,又在東山文教院一同重新認識泰雅族傳統美食。泰雅族的傳統美食文化多采多姿,這一次的活動是讓親子一同認識傳統野菜、及親手製作醃猪肉 (Tmmyan, 音近「咑瑪糆」)。讓親子在一同完成任務、一同尋找野菜、一同動手製作醃猪肉之中,不但增加親子互動,也提升對族群文化的認同。
▲原民家長與青少年搭乘從竹東往新竹市區火車。
▲參觀新竹動物園。
在認識傳統野菜中,文予彬老師預備了豐富精彩的泰雅野菜簡報,詳細解說野菜的特色。解說之後,讓大家到東山文教院尋找兩個常見野菜,一個是龍葵(瓦夏-Wasyaq),另外一個是山萵苣(雅互-Yahuw)。大人小孩都積極行動,到處尋找,並且前來確認是否找對了野菜。青少年及兒童帶著野菜來到桌前確認的認真表情,讓人感到保存泰雅族美食文化的願景。
▲文予彬老師介紹常見的野菜。
▲觸摸野菜、認識野菜。
▲讓青少年試著尋找野菜。
提到要親手製作原住民傳統美食—「咑瑪糆」(泰雅語: Tmmyan,意思是醃猪肉),沒有一個參與成員不感到興奮。這個令每個泰雅人垂涎的美食,可以 DIY 嗎?DIY 會不會失敗啊?!在文予彬老師邊作邊講解時,大家都蠢蠢欲動,迫不及待地要試做。實作以後,發現:「原來要DIY美味的 咑瑪糆,這麼簡單啊!」
▲文予彬老師說明「咑瑪糆」製作過程。
製作「咑瑪糆」要不失敗,一定要緊壓肉和米,讓容器中沒有任何空氣。為了成功地做成美好的「咑瑪糆」,大家都使勁力氣,一壓再壓,確保自己做的「咑瑪糆」不會失敗。
▲動手製作「咑瑪糆」。
在泰雅部落住過大半人生的比利時神父—高立良神父,是鑑賞「咑瑪糆」的專家,當天他仔細地看所有完成的「咑瑪糆」,在其中選出三個最美觀的三罐「咑瑪糆」,讓三位製作者很光彩地接受大家的讚賞。
▲高立良神父觀賞作品。
炎熱的夏日,誰不期待清涼的水球遊戲?認識了野菜,製作了「咑瑪糆」,水球大戰立刻熱烈展開、在場大人、小孩彷彿立刻忘了炎夏帶來的不適,精神澎湃地大戰起來,在大戰中,笑聲、呼喊聲不斷,增進了家庭間、親子間的默契與感情。
▲原住民親子共樂。
▲摸彩環節。
▲原民青少年合影。
在這個親子活動中,讓平時沒有機會帶小孩出遊的父母,有一整天的時間和全家人一起逛動物園,又學習傳統美食文化。這一整天的活動,最快樂的莫屬小孩了,紛紛表達:「非常開心!」
泰雅原住民 全家動「原」親子活動,讓親子在一同出遊、尋找野菜、製作「咑瑪糆」、玩水球戰,讓親子間在輕鬆愉快之間增進彼此的欣賞與感情,也讓參與家庭更加認同珍貴的傳統文化。未來將有更多類似的親子活動,讓原住民全方位、多面向地認識、欣賞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智慧與豐富。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致力於關懷職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我們推展部落及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後關懷,協助全人成長,強化族群認同、快樂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用愛填補了許多匱乏的心及家庭,讓他們的生命得以翻轉,開創有希望的未來。我們的服務很需要您的捐款支持,請按下“我要捐款”(線上捐款)或電洽(02)2397-1933 #122 ,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觀看更多文章:
移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immigrate
漁工服務:https://www.new-thing.org/news/migrant-fi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