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活動 / 職災

讓受傷的人,再次創造希望

在台灣,有許多人因為職業災害,失去了原本熟悉的工作與生活能力。曾經,他們是工地上頂著烈日揮汗的工人,是在漁港日夜奔波的漁夫,是默默支撐社會運轉的基層勞動者。但工作中的意外,導致了身體上的疾病或傷痛,讓他們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生活陷入困境。

綉出職涯新方向

職災勞工在重返職場的路上,常會遇到不少挑戰,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影響,就業能力的改變,甚至整體社會環境的不友善,這些都讓他們難以負荷長工時或壓力大的工作型態。正因如此,許多職災勞工會傾向尋找時間彈性較高、能在家進行的工作,或考慮轉向自雇型態,自行安排工作步調。

探索職群萬花筒

今年的第二場職場探索與體驗在桃園市進行,一大早新事的工作人員與參與這次的職場體驗的學員們在台北火車站集合,準備前往位於桃園楊梅的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職訓局,開始探索不同的職群。

用一本手工書,寫下職災勞工的重生故事

職場中的勞工在工作意外發生後,不僅要面對頻繁的法律訴訟與醫療復健過程,在治療期間也會因為身體尚未康復而無法工作,心理與生活上都會開始產生諸多壓力。等到身體狀況復健到一定程度後,職災勞工卻要開始面對自己受傷後的身體狀況與體力,能否符合職場工作所需條件的事實,這也是職災勞工心裡對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

掉落的黃色安全帽

黃大哥是一位來自偏鄉的原住民,他性格樸實勤奮,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仍然為了生活努力工作,支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需求。他的職業是模板工人,工作性質屬於高風險的勞力型工作。然而,這份工作並未為他提供勞保或任何團保保障,讓他在面對意外時處於極度脆弱的狀態。

蛻變:一場改變人生的通勤職災

小月,一位剛畢業三年的年輕女孩,懷抱著對未來的憧憬,從中部獨自北上工作,成為一家物料店的門市人員。她的工作內容不僅需要接待顧客,還需要搬運物料,工作時間長達10至11小時,生活雖然忙碌,但她對未來充滿希望。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通勤職災,讓她的生活陷入困境,也讓她深刻體會到勞工權益的重要性。

堅持與抗爭的力量

大中是一位營造有限公司的工程師,自幼立志成為一名建築領域的專業人士。他生於台灣中部,後因家庭原因移居北部,但始終保持著對工程工作的濃厚興趣和責任感。作為一名工程師,他主要負責工程的監督和施工管理,每天的工作充滿了挑戰與責任。他的典型工作日始於早上七點,結束時往往已至午夜,因為工程的複雜性和緊迫性總是需要他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

頁面